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代晋 > 第一三九零章 飞跃(二合一)

  暮春四月,淮阴一片绿意盎然,花团锦簇。

  这些年来,淮阴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李徽初来淮阴之时,这里城池破烂,臭水淤泥遍地都是,街巷狭窄,道路崎岖,一些都陈旧不堪。就像当时的徐州百姓一样不堪入目。



  十多年过去了,百姓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城池也变化极大。

  淮阴城原本只有南北城廓,北城是衙署和大族居住之地,还算整洁。南城则拥挤狭窄,颇为不堪。从几年前开始,徐州踏上了蒸蒸日上的坦途之后,对于淮阴的改造和扩大便一直在进行。

  人口的膨胀,注定了淮阴要不断的扩充面积。整个城池在数年时间里面积扩充了两倍有余。原本方圆不足三四里的城池,如今往南扩充了六里,形成了一个宽四里,长达十余里的大城池。人口从最初的三万余人,如今已经增加到了近二十万人之多。这还不包括城池周边的诸多村镇,就近建立起来的这些村镇就在城外,但和淮阴享受同一个生活圈。

  相较于城池整体的变化,唯一改变不大的便是北城的衙署区域了。因为李徽明确说了,北城衙署无需改造扩大,新建的衙署和官立机构无需和百姓居处隔离,不搞特殊化。

  对南城旧城的改造和对扩大城廓的规划完成之后,整个淮阴可谓是改头换面一般。大规模的绿化让城池颇为美丽,宽阔的街道,规划齐整的房舍店铺,疏浚通畅的排水渠,专人清扫的街道都让淮阴城焕发了新的活力。

  由于这些年淮阴成为徐州南北通衢的商业中心以及军事政治中心,所以商贸云集而来,各种衙署也林立于此。这些年徐州局面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让淮阴的商业颇为繁荣。

  军需军用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种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小商品生产能力。在徐州衙署的大力推动下的大规模集约化的轻工业生产作坊也初见雏形。

  典型的代表便是冶炼制造火器作坊,火药作坊。从硝田到普通的铁匠铺。带动了数十个行业的发展,大批百姓和工匠从业其中,带来了整个局面的繁荣景象。

  当然,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之外,大量文人艺术家来此避难,淮阴这几年已经俨然成为名士聚集之所。尽管李徽在徐州并不推崇谈玄论虚的行为,但对音乐书画等各项艺术技艺,李徽是全力保护的。一个繁盛的社会的标志,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已,而要有各种精神上艺术上的追求。书画音乐诗书文章,这些都是要传承和保护的。那些名士虽然喜欢谈玄论虚,但不得不承认艺术方面,他们还是翘楚。

  李徽当然也注意到徐州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制度上的瓶颈倒是不难解决,最怕的就是科技上的瓶颈。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有些事其实很简单便能解决,但是当代之人却要在黑暗之中摸索很久。



  就比如火药火器之类的东西,受限于科技的瓶颈,李徽便一直无法进一步的对火药进行提纯。也无法造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强力火器。

  不过有些东西李徽却是可以直接推进进程,让时代的洪流凭空加速。

  晌午时分,淮阴城南绿柳巷中鞭炮噼里啪啦的作响。巷子里人群聚集,因为今日徐州之主李徽和荀康苻朗赵墨林等一干主要官员都来到了这里。

  百姓们在远处探头探脑,好奇的查问今日有什么喜事。有人知道这绿柳巷原来是李刺史的相好谢家小姐的居处,借此有人猜测是不是谢家小姐为李刺史又生了个儿子了。不过有人很快反驳了这种猜测,说他们前两天还看到谢家小姐从巷子里出入,身材苗条婀娜,根本没有怀孕的迹象。

  众人又开始猜测是不是李刺史今日纳妾,否则不会这么热闹云云。

  鞭炮声过后,一名仪态雍容的端丽女子走出门来,对着门口站着的李徽荀康苻朗赵墨林等敛裾行礼。

  “诸位大人亲临书坊,道蕴感激不尽。快快请进。”

  众人纷纷还礼。

  李徽呵呵笑道:“道蕴刊印书坊开战,我等岂能不来。新式刊印书籍之法,此乃开拓之举,我和诸位大人一说,他们都很感兴趣,所以都来瞧瞧。”

  赵墨林抚须笑道:“是啊,主公说,这是谢小姐独创刊印书籍文书之法,省却案牍誊录之劳,此乃开创之举。我等闻之新奇,自当来瞧瞧。”



  “正是正是。”荀康等人纷纷点头道。

  谢道韫嫣然笑道:“多谢李郎,多谢诸位大人,快快请进。”

  一群人跟随谢道韫进了院子,院子里摆放着长桌,桌上摆着一册一册的黄麻纸装订的书籍。

  李徽笑道:“这便是书坊刊印的书籍么?”

  谢道韫点头道:“正是。为了验证可行性,道蕴昨晚命人刊印了《诗经》《论语》等几种儒学书本,作为实验。诸位可随意翻看效果。”

  众人闻言纷纷拿起书本来翻看,但见书本装订齐整,黄麻纸切得周正,翻开之后,墨香扑鼻。黄麻纸上印着的楷书清晰周正,一行行清朗无比。

  “哎呦,这不是王右军的楷书么?王右军何时誊录过这么多的书籍?”赵墨林翻看两本之后愕然道。

  李徽哈哈大笑道:“墨林,王右军可没誊录过,但这些字确实是他的字。道蕴的刊印社用的字体模版便是王右军的字体模版。”

  赵墨林脑子一片模糊,诧异道:“我没听明白。”

  谢道韫笑道:“一会赵大人便明白了。”



  荀康翻着两本一模一样的诗经笑道:“果真是拓印出来的,连黄麻纸上的墨迹污点都一样,当真可以同时批量刊印么?那可是大好事啊。”

  谢道韫笑道:“制版之时略有瑕疵,这都被荀大人看到了。”

  众人翻看了那些书籍,每种数十本,共有十余种诗文书籍。

  苻朗问道:“谢小姐说这是昨晚刊印的书籍?全部都是?”

  谢道韫笑道:“正是。”

  苻朗道:“那得花多少人力和时间?一整夜吧。”

  谢道韫笑道:“哪里有,刊印两个半时辰,整理装订花了一个时辰,总共也只有四名人手。”

  “什么?怎么可能?”苻朗惊叫起来。

  众人也纷纷表示不能相信。眼前这堆书籍,要是人工誊录的话,起码得十几个文书誊录三五天的工作量。谢道韫竟然说四个人只用了几个时辰便搞定了,这简直不可思议。

  谢道韫笑而不语,招呼众人往厅中去。这绿柳巷的宅子曾是谢道韫居处,如今做了些改造,前厅直通后宅,两侧新建房舍,作为作坊所用。



  进入厅中,数十名男女劳力垂手而立,谢道韫一声吩咐,众人各自回到位置上。谢道韫开始按着一道道的工序为众人介绍刊印之法。

  “诸位大人请看,这是胶泥字模,凡世间之字,皆用胶泥为模,反刻其上,无一遗漏。字模制作完毕之后,根据所需刊印书文,拼凑字模成页。再下一步便是刷墨油于字模之上,覆以纸张拓印,一次一张,快速成页。每页如是,便可快速拓印成书。空白处有书页编号,刊印完毕之后,按照编号装订成书便可。当然,期间需要校对审阅,以免发生谬误,否则一处错误,便会波及数十本甚至数百本。”

  谢道韫介绍的很简单,众人却看得入神。

  赵墨林也解了心中之惑,叫道:“原来这所有的字模都是按照王右军的楷书雕篆而成,难怪拓印出来的都是王右军的字。”

  谢道韫笑道:“正是如此。因王右军楷字端雅潇洒,世人多爱之,故而印用其字体。其实可以根据喜好,拓印各种字体,只需在字模上做些文章便可。赵大人书法造诣了得,将来可用赵大人书体刻篆拓印,那么印出来的书便是赵大人的字体啦。”

  赵墨林抚须笑道:“哈哈哈,我可当不起。还是用王右军的吧。”

  荀康沉声道:“可否现场演示一番?”

  谢道韫笑道:“当然可以,荀大人要印什么?”

  荀康想了想道:“我先祖之文,有劝学一篇,可否刊印?”

  谢道韫点头道:“当然可以。那可是劝学名篇。我还记得,我亲自来排版。”



  当下谢道韫挽起衣袖,来到排版案台之后,手指翻飞,在大大小小几十个字模隔板之中,在数以干计的字模之中寻找,飞快的拼成了一页模版,交给身旁之人进入下一道工序。整整一篇劝学文章,用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模版拼接。在校对无误之后,谢道韫亲自刷墨油于模版之上,用黄麻纸一张张的印了出来,得二十余张印刷完毕的纸张之后,按照序列号用大头针和麻线装订完毕。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半个时辰。

  “请荀大人查看有无错漏。”

  荀康接过之后,翻开诵读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康对祖上文章本就捻熟,一口气诵读到结尾,无一字错谬,无一字疏漏。

  “呵呵呵,好一篇劝学,读之令人振奋,思之令人明智。诸位可能觉得,此次所耗时间较久,但这是单本,若是大批量刊印,则比人工誊录快了十倍有余。比如说,眼下模版拼接无误,校对无误,现在要继续刊印,一个时辰便可刊印数十本出来。这便是这种刊印之法的优势所在。只是第一次刊印需要排版,校对,所以耗费时间些。”谢道韫一边夸赞,一边解释了花费半个时辰才将这篇长文印出来的原因。

  其实不用她解释,众人已经都明白了这种印刷方法的高明之处。

  苻朗看着那一排排的胶泥字模沉声道:“谢小姐此法真乃创新之举,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印制书籍,而无需靠人工誊录。我徐州如今大量学堂开办,所需书籍颇多。墨林组织许多人誊录抄写装订成书,不仅耗费时间人力,还容易发生谬误。誊录之人还要笔迹清楚,字体端正。还有衙门里公文行文,每日需要大量书吏誊录抄写,送达所属衙署。更有私人著述笔记,欲要传达流通,也需要誊录方可。比方荀大人述著一文,我欲藏之,便需誊录一遍方可。他人欲求,也需如此。倘以此刊印之法,便可一次性刊印成百上干本,可以让所有想要的人都得到一本,而无需誊录抄写了。这种刊印之法,我敢说是开时代之先。谢小姐,真乃蕙质兰心之人,竟然想出如此刊印之法,真乃神人也。”

  “可不是么?以前只知道谢小姐乃我大晋才女,今日方知,不仅才学高旷,更有这般奇思,令人佩服之极。”荀康也大赞道。

  谢道韫笑道:“可莫要夸我,这都是李郎给我的提点,我可不敢居功。”



  李徽忙道:“我又没帮你什么,你自己的主意罢了。我可不抢你的功劳。”

  谢道韫抿嘴而笑,心里知道这是李徽故意把发明者拓印之法的事情往自己头上安。其实这件事正是李徽的提点给了她启示。

  那还是去年的时候,谢道韫编纂的乐器乐谱相关的书籍终于完全的结束了。皇皇巨著几大本,厚达数尺,倾注了谢道韫诸多心血。得知消息,李徽为谢道韫感到高兴。之前自己来见谢道韫,十之六七见她正在编纂此书,幸苦之极,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但是完本之后,李徽却发现谢道韫有些怅然。问她缘由,谢道韫道:“我编纂此书,乃是为了给天下喜欢音律之人参考学习交流之用。可现在书只一本,只能誊录抄写。上面这些指法图形又不能假手他人。我欲让其造福于天下爱音律之人,怕不得誊录到猴年马月么?”

  李徽正是听了谢道韫这话,才想起这年头的书籍文书都是以抄写誊录为主,效率太低且错谬百出。这不利于教育和文化的推广。自己之前根本没在意到这个问题,眼下谢道韫提及,李徽意识到岂止是桎梏了谢道韫的音律乐器巨著的推广,许多人的述著诗文也是无法盛行的。先贤的经书子集,也都靠着抄写誊录流传,这印刷之术是必须要赶紧弄出来才是。

  于是乎,李徽给谢道韫提点了一番,谢道韫何等聪慧之人,随后一番琢磨之后,便弄出了活字印刷之事。并大力支持谢道韫开办了这拓印作坊。

  对于李徽而言,他只是在许多事上无暇顾及。同时也不知道强行拔高加快进程的后果,有时候也是时代局限导致想法无法落实。但此番这活字印刷术却是他可以做的促进时代发展且不必担心会有太多负面影响的事情之一。

  见识了这种印刷的手段之后,荀康当场决定,将先祖遗作统统进行印制成书,以用来送给他人阅读收藏。这是他早就想做的事情,只是工程浩大,哪有那么多的人手天天誊写文章。现在则方便的多了。

  而赵墨林也拍板,要求定制大量儒家经典书籍。因为各级学堂最缺的便是这些书籍,只能靠学子自己誊抄,诸多不便。统一刊印,统一发放,统一标准。

  谢道韫表示,这等技术当推而广之,她先以此作坊运行。如果一些都运转如意的话,再开一家大的作坊,专门用来印制书籍。



  这便是在徐州大发展的缩影之下,发生的一个变化。李徽希望在方方面面上提高徐州的发展水平,而印刷术的诞生无疑将催化这一过程。李徽可以想象到,未来徐州必然会因此发生极大的变化。自己还当在许多方面进行强行的提升,让事情更有新的飞跃。

  不过,这些事在现实面前不过是个插曲罢了。李徽的关注点还是在将徐州夹在中间的朝廷和关东战事上。

  朝廷那边暂时没有什么可说的。桓玄讨伐刘裕之后,号称大赢特赢,却无多少实际战果。刘裕依旧在豫章坚守,桓玄的兵马也攻不下豫章,双方现在僵持在那里。只要桓玄不惹自己,自己自然也不会擅动。

  不过,关东的局面确实牵着李徽的心。四月里,中山陷落和邺城保卫的消息传来,关东之地战火燎原,李徽知道,情况会越来越乱。关东大乱,对徐州市极为不利的。

  就像之前李徽一直跟众人说的事实是,徐州处在被南北夹击的状态,地理上是极为被动的。关东稳定是徐州稳定的直接因素。强邻在旁,对徐州市一大威胁。燕国虽强大,但一直和徐州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所以还能接受。但倘若拓跋氏夺了关东,情况反而会变坏。他们很可能会渡河南下,到那时北边的和平便被打破,东府军将被迫迎战。到那时,南边有事,北边有事,那就有大麻烦了。

  四月初六,参观完作坊的当天下午,李徽和众人一起商讨了北方的局势问题。.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92_92675/c13178920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