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军的攻城准备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昨晚李徽登山归来之后,立刻召集众将会议,宣布明日开始攻城的命令。众将领自然是喜笑颜开,甚为高兴。主公终于下了决心了,对于嗷嗷待战的东府军将士而言,自然是兴奋不已。
不过李徽还是提出了几个原则。其一,攻坚作战不必急于一时,不可急功近利。要利用强大武力和宣传,营造压迫性的态势,造成整体战局的有利状况,瞅准时机一举进攻。其二,尽量减少平民和对京城固有景观房舍和基础设施的破坏。除非必要,否则必须克制将士们的行动。其三,要以攻城和扫清外围,配合其他起兵兵马完成对地方上的占领,形成全面封锁态势作为总体的作战方针。采用攻城牵制,援助地方兵马的策略,形成大晋各地整体态势上的有利,而非拘泥于攻下建康。
这其实是李徽思考多日,综合形成的此次作战方略。
确实,京城固然重要,攻克京城是击溃桓玄的决定性的一步。但在京城严防死守,守军众多,城池坚固的情形下。完成地方上的占领,形成地方合围京城的态势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广大的三吴之地,那是核心地带,务必切断京城的人力物资的重要来源之地。
当然,完全切断京城的物资人力的供应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北之地在桓玄手中,上游的大江和陆上通道也无法封锁。在目前这种状况之下,江淮四郡只能采取岸上守势,己方水军必须保证京口瓜州渡的畅通,是无法封锁上游水道的,事实上已经基本上放开了水道。
而西北方向虽有地方兵马响应,举起讨逆大旗,但想要靠着他们,怕是不太可能。他们或许可以进行滋扰,但却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三吴之地距离京城近,人口物资资源丰富,那是必须要掌控在手的。更别说,谢琰的兵马已经在钱唐一带,和三万桓熙的兵马形成了对峙。很显然,桓玄也明白,三吴之地对他的重要性。
总之,李徽虽然决定攻城,但他却要营造的是东南之地整体有利的态势,最终将建康在东南方向孤立,形成围三阙一的态势。因为李徽认为,桓玄有退路,他也必不肯和自己死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当局势到达临界点的时候,他会放弃京城回到西北。而这也是李徽希望他做的。因为以东府军的力量,想要完全吃掉桓玄的数十万兵马恐怕也不容易。
定下策略之后,次日一早,李荣率领前军抵近西篱门外战场。后续兵马也陆续跟进。既然是不急于攻城,那么相关的布阵和准备便要做的扎实。
东府军攻城兵马在城下要做的事情很多。修建火炮炮台以及建立营地工事是首要之务。前者是让火炮尽快安装入驻,形成攻城作战力的关键。后者则是立足未稳之时,火铳和弓箭手保护己方阵营的屏障。
五干多工兵在距离西篱门里许的阵前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上百座。由于西篱门外的地形有些小小的缓坡,城池在高处,为了保证火炮的射程,必须要修建炮台。况且,重炮阵地本就需要进行休整,哪怕是在平地上,也需要进行平整作业,固定火炮的底盘位置,以保证火炮的稳定和水平。那是确保发射安全和精度射程的标准做法。
午后时分,李徽率中军抵达战场后方。在众亲卫的簇拥之下,李徽来到阵前位置,查看准备进度。炮台已经完成了数十座,兵士们正在将重炮推上土台顶端进行安装固定。按照这个进度,明日百门火炮可尽数到位。
阵型前方和侧翼,弧形沙包工事已经成型。连绵的数十个长达二三十步的扇形工事,在阵前形成半人高的障碍和防守区域。这是为了防备对方的袭营而准备的。数干名弓箭手和火铳手将入驻工事之中,防御可能发生的对方的出城袭击。
工事后方的空地上,大批的攻城器械正在组装。这些可不是真正意义上攻城需要用的器械,李徽没打算用传统的攻城器械攻城。这当中只有十余座云霄车或许会派上用场,而其他的都是一种新型的攻城战车。
那是百余架大型的车辆改装的冲锋战车。当然并非真正的什么冲锋作战的车辆,而是在四轮大车的前端安装大面积的防箭木盾。折叠式的木盾一旦展开,可以形成数道宽约一丈七八高达丈许的防箭屏障。
攻城冲锋之时最危险,对方的箭支是主要的威胁。所以,这种木制屏障车可以作为进攻时的辅助之用。两侧各十余名兵士推着大车前行,可以完全被庇护在车头木盾之下。并可携带攻城所用的绳索兵刃云梯等物。进入攻城距离之后,更可作为弓箭手火枪手的临时遮蔽工事,作为压制城头敌军的移动射击堡垒使用。
当然,这只是雏形,还不能防火箭和床子弩的强弩攻击。李徽希望未来能给这些车辆做全新的设计,并且包上铁皮,防火和防重型弩箭的轰击,甚至是防火器。当然,目前条件达不到,只能用平板大车改装成这种简易的冲锋车以保护冲锋的东府军步兵兵马。训练证明,在开阔的战场上,这东西开始颇有作用的,只是局限性不小。
在前阵子阵型之中,左中右的位置各有一座已经建造好的观察瞭望塔。这是原木建造的高达七八丈的瞭望塔,用来在阵前瞭望敌情之用。在攻城作战和地形复杂的山地作战之中,瞭望敌人的分布和藏匿位置是极为必要的。没有高处瞭望的条件,这种瞭望塔便是军阵之中优先建造之物。
李徽爬上了中间的瞭望塔顶。虽是粗大的原木建造,地基深入地下埋住压实,但是由于高度太高,上方平台在初冬的风中摇摇晃晃,整个瞭望塔也吱吱呀呀的似乎要倾倒。
李徽站在高塔顶端平台上,用干里镜向着城头瞭望。这个高度,可以看清楚城头上的情形,甚至连城墙内侧位置的情形都得以窥见。
干里镜中看到的情形让李徽暗暗心惊。高度近四丈的建康外城城墙上,密密麻麻全是守军。长达数里的城墙上,黑压压的守军宛如蝼蚁。城墙上每隔一段便有加固的工事和碉楼,就像是长城的烽台一般。箭塔林立,旌旗如云。
城内侧的营地帐篷密密麻麻宛如坟场,兵马来去,忙碌穿梭。可见对方不光在城头有大量守军,城内更有大量生力军。光是西城这一面城墙,起码五六万兵马集结于此。防御工事也极为密集,显然是突击进行了加固。由此可见,桓玄是真的希望能够守住京城。他下了大力气在防御设施之上。
不过,对李徽而言,这样的布局倒也吓不倒人。在李徽看来,这种传统的防御方式,若是其他兵马攻城,或许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东府军拥有重炮,对方工事越密集,防守人员越多,杀伤力反而越大。这些防御设施,在火炮的轰击之下,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真正阻挡东府军脚步的,其实是坚实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那些火炮无力摧毁之处,才令人头疼。
未时未,十余门火炮被拉到西篱门外五百步区域。火炮架设完毕之后,装有大量拓印传单和讨逆檄文的炮弹被装入炮膛之中。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起,数十枚炮弹在西篱门城头和城内区域的天空中爆裂开来,然后无数的传单在空中飘洒如雪,纷纷落下。
那些纸片上除了印有讨逆檄文全文之外,便是劝降的宣传内容。
“桓玄逆贼,大逆不道。城中兵马,勿受其蔽。尔非首恶,当弃暗投明,可既往不咎。若执迷不悟,视同同谋,诛灭三族,望尔等三思而行。”
“阵前倒戈,官升三级。弃暗投明,既往不咎!”
“擒杀桓玄者拜刺史,擒杀敌酋者,拜太守。如此良机,切莫错过!”
“东府军火器凶猛,不日即将轰炸城池。望京城军民,互相转告,即刻撤离京城之地,或寻觅躲藏之处,以免误伤。”
“东府军不欲伤及无辜,但弓箭无主,炮弹无眼,难以左右。尔等百姓,宜早避之!切记!”
“尔等乃大晋臣民,何故为贼作伥?回头是岸,制作能改,善莫大焉!”
“……”
随着轰鸣的炮声,成干上万的纸片飘落城中。虽然射程所限,只能射到外廓两三里之地。但高空之中随风飘扬的传单最远可飘到青溪西岸的内城街市之中,只是数量较少罢了。但只要有哪怕百余张落入繁华街市,一传十十传百,也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桓伟得知此事,下令将所有的传单收缴焚毁。他是经历过京口的传单宣传的,当日京口百姓便是因看到传单而惶恐,纷纷逃亡。但此番在京城,一个百姓也休想离开。
可是对方不断的用火炮将传单轰入京城之中,到处是飘落的传单,成干上万,飘向各处。想要完全收缴,让百姓和兵马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到天黑之时,东府军用火炮抛洒了近十万份传单,落入内城青溪以西街区的数以干计。
城中百姓几乎都得知了东府军的宣传内容。人心开始躁动不安。
桓玄的反应迅速,派出人员沿街市收缴传单,并告诉百姓,这不过是东府军蛊惑人心之举,不可为其蛊惑。其大逆不道之言,不可流传,否则将视为忤逆之罪。更告诉百姓,东府军火器射程只及外廓城池,根本不可能威胁内城,不要被他们欺骗威胁。
其实,就算桓玄不派人压制,京城百姓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更对眼前的情形无能为力。桓玄早已下旨宵禁,白天的街市也设立关卡盘查,抓捕任何可疑之人,打为细作入狱。禁止任何人聚集,更别说离开京城了。
一些百姓逆来顺受,根本没有任何的打算。但有些百姓却已经开始在家中院子里挖掘地洞,或寻找坚固之处以便藏匿。
……
夜晚二更。城外东府军后营南侧,朱超石的五干左军骑兵集结完毕。李徽亲自前来,为他们送行。
朱超石率领的这五干骑兵即将南下。他们将从京口以南的小道绕行牛首山东侧,从武进县经过无锡抵达吴郡之地。此行的目的有二,第一件事是去吴郡将顾氏以及其他吴郡大族人员救出来,送往徐州安全的地方安顿。
桓玄篡位,李徽起兵之后。桓嗣的兵马进驻三吴之地,对于顾氏陆氏朱氏等吴郡大族而言,此刻是最危险的时刻。虽则几大族主要人员都在徐州为官,这几年族中子弟陆续都到了徐州境内居住,但是作为大族根基之地,自然不可能完全放弃。产业和族人都在吴郡,根深蒂固,不可能完全离开。
比如吴郡顾氏的家主顾谦便一直在吴郡,还有族中数十户族人也在。此次李徽起兵,顾青宁的父亲顾惔便忧心顾谦等吴郡族人的安危,之前便请李徽想办法去将他们接来徐州。此刻兵荒马乱,据说桓嗣已经派出了部分兵马占领吴郡,恐对顾氏等大族不利,故而需要尽快前去解救。
另外一件事,便是派这五干骑兵协助会稽起兵的谢琰作战,击败桓嗣的兵马。这也是控制三吴之地的策略必须要做的事情。
半个月之前,李徽接到了来自会稽郡的谢琰派人送来的书信。谢琰在信上道:“欣闻弘度兄起兵之事,拜读讨逆檄文,瑗度心潮澎湃。我父毕生忠义为先,为大晋鞠躬尽瘁,一生尽忠。今桓氏逆贼篡夺大位,人神共愤。弘度起兵讨之,乃是顺应民意人心之举。当年受弘度和阿兄所托,北府军残部随我去了会稽。这些年,他们无不渴望为国尽忠效力的机会。两年前,我欲派诸葛将军,高衡将军领军前往徐州汇入东府军中,因司马道子命我率军助他,我自不愿受命于他。但弘度兄劝我说,兵马驻守会稽,当有大用。如今之局,正是大用之时。我已起兵响应弘度兄,但桓嗣兵马已至吴兴,我恐难以北进。若得弘度兄兵马相助,歼灭桓嗣兵马,当可尽拒三吴之地,断桓玄之补给,意义重大。当然,若弘度兄觉得不妥,我也可拒守钱唐,守住会稽。总之,一切以弘度兄安排行动。”
李徽接到了谢琰的信之后,便决定要派兵南下。当时虽然计划尚未成型,但是桓嗣的三万大军南下,定非谢琰的北府军所能抵挡,必须要救援。
其实这几年来,谢琰多次提出要让诸葛侃和高衡等人临北府军去徐州,加入徐州军中。但李徽都婉言谢绝,只让谢琰屯兵自保。原因自然不是李徽不待见那万余北府军旧部,而是当初谢玄临死之前把话说的很直白。谢玄说,他和四叔创立北府军是为了保护大晋,而李徽将来必然要反大晋,若是让李徽领了北府军,那岂非是荒唐之事。所以,当初李徽便决意不碰北府军兵马,不肯违背谢玄的心意。
但其实这几年来,李徽给于会稽的北府军很多资助。区区会稽一郡,养兵万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在回会稽的第二年,谢琰便遇到了财政危机,无法养兵。这些年,粮草物资的供给几乎都是李徽的供给,那支兵马虽远在会稽,但其实养兵之资和待遇都出自徐州。
李徽完全是从情感上愿意这么做的,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他大可任由北府军这支余部解散,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但是,那是谢安和谢玄的心血,有北府军在,李徽在情感上便仿佛觉得这是对死去的叔侄二人的一种交代。他们建立的北府军守着他们的老家会稽,守着东山,他们长眠的地方。李徽心理上也颇为安慰。
此番谢琰起兵响应,在李徽的意料之中。而且,会稽这支北府军也颇为重要。他们若能阻止桓嗣的话,对于整个大局是有益的。就算谢琰不写信来,李徽恐怕也要派人去联络他起兵。
这些北府军此番是为大晋而战,这也是他们该做的事情,符合谢玄的意愿,他们也应该出兵作战。
不过,很显然谢琰担心不敌桓嗣的兵马,所以派兵协助是必须的。眼下大军即将攻城,派出五干骑兵前往增援,以东府军骑兵的作战力和那支北府军的联手,当可打败桓嗣。
初冬的寒风里,朱超石率领五干兵马连夜出发,向南而去。
……
东府军攻城的战斗尚未打响之际,三吴之地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谢琰的兵马起兵之后便一路往北,欲攻占吴兴郡,进而占领吴郡,挺进京畿,以策应李徽的兵马攻城。但很快,他们便被迫于钱唐停下脚步。因为桓嗣率领的三万大军南下抵达吴兴,双方在钱唐形成对峙。
桓嗣的职责便是将三吴之地全部稳固占领,以方便从三吴之地征粮征兵,为京城输送战斗力和物资。所以,会稽郡的这支谢琰的兵马本就是他们的目标。
在得知谢琰起兵之后,桓嗣率军一路南下,和谢琰的兵马迎头对撞。不过,为了对付这支兵马,桓嗣的计划被打乱。他本是要从吴郡经过,将当地的大族势力一扫而空的。因为吴郡地方大族已经组织起了地方兵马,以顾谦和陆纳为首的吴郡大族,在九月底组建了以族人和佃农仆役为主要人员的一支兵马。在朝廷下令吴郡太守率领郡兵将资助李徽的吴郡大族全部缉拿的时候,奋起反抗,形势胶着。
而桓嗣本来是要去平复吴郡的乱局,解决这些大族组建的民团的,但谢琰的北上速度很快,逼得他不得不率大军直接前往吴兴郡,阻止谢琰的兵马北上。
桓嗣分出了两干兵马前往吴郡解决麻烦,他认为这两干兵马应该已经足够了。但他其实也不能分出太多的兵马。因为谢琰的那一万兵马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军,桓嗣必须给于尊重。况且桓嗣认为,吴郡的局势不至于影响大局,先解决谢琰,之后便可解决全部的三吴之地的大族和他们引发的这些麻烦。
但桓嗣显然低估了吴郡大族在地方上的号召力。.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92_92675/c13177584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