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席上。
华夏文学院的李院长早已泪眼朦胧。
这位在文学与历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过七旬,一生与诗词古卷相伴,
亦曾亲赴敦煌实地调研,静立于莫高窟中,仰望那一幅幅历经千年风沙洗礼的壁画。
他曾无数次为那飞天之舞、莲花宝座、伎乐天女而惊叹,也曾无数次,在看到断裂剥落的壁面与空空如也的龛壁时,心如刀绞。
“太多都被带走了。”他曾在一次讲座中喃喃,“但没人能带走它的魂。”
而此刻,坐在《经典咏流传》的直播现场,听着苏灿的歌声缓缓飘扬,那句: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却醒来作壁上观。]
像一把钥匙,打开他心底的遗憾。
仿佛千年前,那些失落的壁画,不再残破,而是以音乐的方式,重回世间。
仿佛他曾在莫高窟前久久不愿离去的凝望,如今被这首歌接住、理解、回应。
李院长的手指微微颤抖,缓缓合上面前的诗词讲稿,目光不再投向台上的苏灿,
而是静静看着舞台背景上那轮金光中隐约的佛影飞天,嘴唇轻动,却无声念出一句话:
“这一次,真的有人,把它唱回来了。”
他缓缓点头,眼神里有泪光,也有释然。
那是一个文化老人的感动——
不是为苏灿的才华,而是为中华文明真正被年轻人“传唱”的欣慰。
……
与此同时。
屏幕前,无数曾亲眼看过敦煌壁画的观众,瞬间愣在原地。
他们中,有人曾在莫高窟前顶着烈日排队数小时,只为入窟一睹飞天之姿;
有人曾在学术课堂上翻阅资料,试图还原千年前的壁面细节;
也有人曾站在玻璃展柜前,对着流落海外的残画长久凝视,内心五味杂陈。
而随着苏灿那句:
[雪浸染万千华光钟声塑佛龛。]
他们脑海中沉睡的记忆被歌声唤醒——
是九层楼下的金光佛塔,是壁画中飞天斜倚琵琶的回眸,是那一段段略显褪色却依旧华丽的舞姿与云纹。
有人泪目,有人屏息,有人忍不住轻声跟唱。
弹幕飞快刷屏:
“我去过敦煌,但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听懂’它。”
“原来歌声可以把壁画唱活……”
“泪崩了,这哪里是一首歌,是千年文明在耳边低语。”
“苏灿真的太懂我们了。”
“是的,我看见了,那些画,又一次完整地回到我眼前。”
“……”
在这一刻,敦煌不再只是旅游胜地、艺术遗产,而是一段可以用旋律触摸的文化记忆。
而这场在荧幕前的共鸣,也悄然为《经典咏流传》特别篇注入前所未有的厚重情感。
……
演播厅内。
歌声缓缓响起第二遍。
吉他的拨弦声轻轻扣动,如敦煌古窟内尘封千年的风声苏醒。
苏灿的声音由轻柔渐转沉稳,如同千年时光在流沙中回响:
[遗忘的沙绕指尖流转。]
[云楼仙子,水袖缠绵。]
[……]
随着歌声,舞台背景缓缓变化。
敦煌壁画中婀娜多姿的伎乐天女,开始随音乐起舞,
水袖飘扬,步履轻盈,投影在金黄与赭红交叠的石壁之上。
[迦蓝菩提下客到来。]
[梦邀起舞八部天。]
[……]
虚拟影像与真实灯光交织,古刹钟声隐隐而来,仿佛隔世而响,勾勒出一个神圣又梦幻的世界。
现场一片寂静,观众仿佛置身壁画之中,沉入那被历史封存的瑰丽梦境。
[嶙峋的沟壑起伏层峦。]
[笙箫琵琶,金色步辇。]
[千秋黄沙,不曾褪减。]
[全唐的浓墨重彩。]
[……]
鼓点随之推起,背景画面切换至盛唐宫阙与西域驼铃交汇的丝路图景,
舞台两侧升起金色飞天长卷,似乎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史。
苏灿的声音此刻已不再只是演唱,而是讲述,是致敬,是唤醒。
台下,不少观众眼眶泛红,有人紧紧攥住衣角,有人双手合十低头静听。
而弹幕再次爆炸:
“这一遍唱得太有沉淀感了,像在读壁画的心。”
“敦煌不再遥远,就在我们耳边、眼前、心中。”
“唱到‘全唐的浓墨重彩’,我真的起鸡皮疙瘩。”
“这是艺术,也是信仰!”
此刻,谁也不再怀疑——
苏灿的声音,已经不是单纯的旋律,而是一支来自远古的笔,
将千年敦煌,用音符描在观众的心壁之上!
……
而接下来的这一段,歌词虽与之前相同,唱法却发生令人震撼的转变。
[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
[错问今夕是何年。]
[……]
这一句甫一出口,现场一片静寂——所有人都怔住了。
那竟是戏腔。
但这不是常见的传统戏腔,它更温润,更空灵,像是从千年石窟中穿过时间飘来的余音。
苏灿的嗓音竟如丝竹轻缭,带着一种说不清的空寂与苍远。
与此同时,舞台光线由暖金转为宝蓝与紫金,整个背景变成佛龛之内的莲座,
细碎的光点缓缓升起,像尘世与梵境交织。
细心的观众已悄然察觉——
这戏腔之中,竟似有梵音潜藏!
那是佛经低诵的吟咏,不是直接听到,却仿佛从耳后传来,若有若无,
像是千年前的壁画中,佛陀垂目,菩萨微笑,诵经不止,声声入心。
观众席上,有人闭上眼泪流满面,有人屏住呼吸不敢眨眼,有人手掌合十,低头沉默。
弹幕爆发:
“这真的是苏灿的声音吗?太不可思议了……”
“我听到了佛音……不是幻听,是真的有!”
“我仿佛坐在莫高窟,听壁画开口说话。”
“苏灿唱进心里了,我不敢动。”
“这哪里是歌?这是一次祭典!”
“……”
歌声继续。
[轻胡旋伎舞灯火在何处长眠。]
[伴着繁星映诸天。]
[雪浸染万千华光钟声塑佛龛。]
[此去蒙尘饮乐宴。]
随着苏灿唱出每一句,舞台背景中浮现出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供养人、菩萨、佛像,
每一帧都如墨染千年,画中之人仿佛走出尘封,在这一刻重回人间。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却醒来作壁上观。]
[……]
最后一句,苏灿微闭双眼,声音空灵如梦,如梦中人隔着千年轻声一问。
舞台归于寂静,一道如莲花绽放的柔光落在苏灿身上,仿佛并不是在唱歌,
而是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以歌为引,与千年对视。
那是对文明的凝望,是对艺术的礼赞,是对历史的回声。
有人在这一刻悄然低泣。
有人悄悄合十致敬。
而此时的苏灿,眼神却宁静如禅。
他用这独一无二的唱法,将敦煌,真正唱进亿万人心中。
……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54_154563/c1582175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