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 第453章 往南发展

换完衣服后,李恪去了太极殿。

太极殿内,陈柏他们已经等了好久。

“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陈柏他们行了个礼,对李恪是越来越佩服了。

李恪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让他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这种敬意,让他们对李恪的话句句听从,不敢有任何反对。

这就是威望!

“不必多礼。”

“聊聊吐蕃迁移的事吧。”

李恪挥了挥手,淡淡道。

“陛下,臣以为吐蕃举族迁往岭南,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若他们遭受他人操纵,将来或成大唐面临的重大隐患。”

“加之岭南地处边陲,与大唐相隔千里,管控乏力,干预甚难。”

侯君集首先开口。

他说了自己的看法。

想想,三十万人都要搬到岭南道,这得多吓人啊。

这么多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联合起来,那也是三万人的队伍。

三万人的队伍,绝对能在某个地方引起大动荡。

“你们看法如何?”

李恪沉默片刻,目光转向陈柏和房玄龄等人。

“陛下,我们认为将三十万吐蕃百姓安置在岭南不当。”

“因为他们并非我们汉人,可能会对大唐的统治带来重大问题。”

“另外,如果吐蕃与僚人结盟,岭南将更难以控制。”

陈柏道。

三十万,不是三千,也不是三万。

大唐历史上,从未有过出兵三十万的记录。

如此庞大的数量,一旦被利用,将对大唐构成毁灭性的威胁。

“你们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我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的,我打算以京城为中心,往南边的岭南地区发展。”

李恪点了点头。

说实话,面对这么多人口,李恪心里也有点打鼓。

不过,虽然有点担心,李恪心里还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

“陛下打算往南发展?”

房玄龄他们几个都挺纳闷的。

南边越来越荒凉,人也越来越少。

再往南,文化就更落后了,就像是未开化的地方。

相比之下,以京城为中心,往荆州城、戎州城那边发展,地理位置不是更好么?

“没错。”

“我打算开发海域,岭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

李恪点了点头。

大唐有很多地方都有海域。

有些地方的条件甚至比岭南还要好。

但就是因为个人偏好,李恪更倾向于岭南这边。

“陛下,海域有什么好开发的?”

“除了海里的鱼,好像也没什么值得开发的吧?”

侯君集他们几个都很疑惑。

互相看了一眼,彼此的眼神中都充满了疑问。

“你们有没有想过,大海的另一边还有哪些国家?”

“你们知道大海彼岸的国家有哪些神奇的东西么?”

“其实你们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辣椒、土豆、红薯这些,都是从大海另一端传过来的。”

李恪沉思了一会儿,举例说明了这一点。

以他现在的威望,就算强行推动一件事,陈柏他们也没法拒绝。

但李恪还是希望他们能真心实意去做,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命令。

“什么?”

“原来辣椒、土豆、红薯这些都是从大海另一端传来的?”

陈柏他们几个都吃了一惊。

他们一直很好奇李恪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

但好奇心归好奇心,他们也没打算真的去问个清楚。

毕竟李恪除了这些,还有白纸、细盐等等让他们惊讶的东西。

如果每样都问,那就太麻烦了,而且也不太好意思。

但现在听说这些都是从海外传来的,他们立刻就来了兴趣。

“没错。”

“海外还有很多国家,他们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引进这些,对大唐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李恪笑了笑。

除了引进,还要“走出去”。

把自己国家的东西卖到外国去,这样才能赚大钱。

就像后世的漂亮国,靠着自己的高新技术,赚了不知道多少钱。

大唐也可以做到,现在大唐已经领先其他国家一大截,未来也会一直领先。

只要保持这个水平,大唐想怎么赚他们的钱,就怎么赚。

“那我们支持你的决定,陛下。”

陈柏鞠了个躬,表示决定支持李恪的选择。

虽然把三十万吐蕃人安置在岭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稳定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没办法解决,可以想其他办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好,那就来聊聊怎么向南发展吧。”

李恪满意地点了点头。

岭南的发展议题从此刻起就被提上日程。

未来岭南能否比得上后世的珠三角,就要看他是否努力了。

“陛下,我觉得无论哪里,农业都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开挖灵渠,建个运河,让岭南的人民能大力开垦荒地,确保粮食供应。”

房玄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粮食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

现在大唐虽然每年都有粮食剩余,但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始终让大家担忧。

谁都不想生活在饥饿中。

“你说得对。”

“那就修一条长渠,从京城出发,贯穿岭南,连通关内道、山南道、江南道和岭南道这四大区域。”

李恪说道。

京城位于关内道,从京城到岭南,正好经过这四个区域。

虽然现在大唐以省为单位,但李恪更习惯用“道”来描述地区。

“这么长?”

“那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侯君集惊讶地叫了起来。

规划一条灵渠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这么长,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完成。

“只要能修成,都不是问题。”

“我们可以征召吐蕃百姓和愿意参与的百姓,保证他们的日常饮食和基本报酬,这样就没问题了。”

李恪并不在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他在乎的是能不能真的修通这条灵渠,能不能达到那么远的地方。这是一个大工程,如果修不成,就浪费大了。

“我们可以先用模板来确定是否能够开凿。”

陈柏道。

隋炀帝时期曾经开凿过运河,他对这个有所了解,知道怎么去考察。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66_166042/c4679286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