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老少女的青春病历 > 第两百二十三章 那些影响我们选择的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施初莺点开那个小星星,弹出的网页在空白页吃力加载着,下课铃声碍事地响起,施初莺失落着不舍地按掉了浏览器,寻找关机的地方,便见到有蹭蹭跑出计算机室的身影。

她嘴角不由上扬——她当年也是那些身影的其中之一。

因为信息技术课在上午最后一节,当年的施初莺在下课铃声响起前就做好冲刺准备,铃声一打,飞似地冲向食堂或者宿舍区的公共浴室抢位置。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倒是锻炼了施初莺的腿力,800米成绩在那些年里一直都不错。

饭罢,施初莺便开始发困,定了闹钟,就躺下午休,躺下时心中有些期待:躺下去是不是就能看到诗儿了?

虽然昨天中午刚见的花诗儿,施初莺却感到很多年没见到她了。

不过想来也确实如此,从现在所在的时间到遇到花诗儿的时间,中间有七年之久,从遇到洪苏依的时间到遇到花诗儿的时间,之间还是漫长的五年。

有的人没有那么幸运,可以一早就能遇到对的人,总要忍耐段寂寞孤独的时光,等待对的人出现在自己身边,不管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

其实施初莺也不敢肯定花诗儿就是那个可以长久陪着自己的人,试图望见时间尽头的路的时候她心里的忐忑在躁动着——她明白时间的样子太过粗糙,它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停地摩擦着与它并行的事物,人如果不去呵护某些东西,时间就会无情地磨浅情感的深度,磨淡人们脑中美好记忆的色彩……

因为忐忑,所以也会寄希望于更久远的地方,期盼着在某棵茂盛的大树下,遇到一个让自己彻底有安全感的人。

施初莺缺失安全感,但她直到上大学后,从网络上看到那些所谓的没安全感的表现总结,才明白原来自己是个没安全感的人。理解了什么是没安全感,心里忐忑的面貌就越发清晰,就越急切想要寻找安全感。

现代人,普遍都缺失安全感,会从身边的人那里寻求安全感。

一个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才是最对的那个人吧。

施初莺的前公司组织过一次培训,请来的讲师对大家说:“其实女孩子想要的很简单,满足了她就会甘愿跟着一个男孩走,只要三个字。”

大家睁圆双眼猜着那三个字是不是“我爱你”或者更复杂的什么。

讲师给出的答案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每个人对如何得到安全感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人们做出的选择就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人选择淡泊名利低调行事免得引人眼红而招算计,有些人则需要用金钱名利来填充自己内心的不安。

施初莺睁开眼的时候如愿看到了花诗儿的身影,依然是施初莺熟悉的清新甜美的笑容,施初莺每次见到这个笑容,即便心里雾霾浓重,她都不自觉的跟着笑起来,她觉得花诗儿的笑有魔力。

“我竟然到高中去了。”施初莺迫不及待想要跟花诗儿分享自己这两天的所遇,真的仿佛很多年没见到花诗儿这个老朋友,要急着告诉她这些年的事一样。

“去高中了?怎么回事?”

花诗儿坐在床边安静地聆听施初莺的讲述……

“滴滴”的闹钟声将施初莺带回了2006年1月,她按掉闹钟响铃的开关,才发现其他舍友也在午睡,当然,她对面白梨花的床还是空的——白梨花像往常一样在一楼自习室用功。

施初莺抓起自己的包,拿出课程表:下午上化学、体育……嗯?只有两节课?

确实只有两节,因为正常情况下,周五下午要放住宿生回家,担心住宿生到家时天黑了不大方便,所以学校就人性化地只分配了两节课。

施初莺从小到大就读的学校都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可是有点是她比较喜欢的——学校很人性化。

也正因为人性化,所以管理较宽松,学生们也相对较自由散漫。

施初莺有时会思考,要是她从小到大所在的学校都是管理特别严格的学校,自己后来的境遇会不会就会更好些?

她思来想去,觉得这事很不好说,还是主要看个体,如果个体厌恶被束缚得太紧,并且抗压力弱,很可能就会有悲剧发生。

虽然施初莺所在的他们县的二中管理相对宽松,历年高考成绩也比不过县一中,倒出了不少名人,这些名人所在的行业多是思维相对活跃有创造力的行业。施初莺入校时听老师介绍学校,他们常会提起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的总指挥是毕业于他们学校,那些年“神五”、“神六”是热门词,每次提起神舟上天,学校领导总要为他们的校友自豪一番。

施初莺在黑色木箱里找下午要用的课本,眼睛却被一本玫红色的书吸引,她拿了出来,不由咧出笑容:这本啊……

她手中的这本日本权威星座研究专家松村洁的《72部落》也是后来随施初骏高考结束那天整理的那堆被人顺走的课外书中的一本。

这本书里将12星座的每个星座再按生日分成6个部落——处于同一星座,但生日所处的部落不一样的话性格也不尽相同。

受从石玲那借的课外杂志的影响,施初莺从初中开始就常在闲暇时研究星座和血型,初中时热衷于拨打“12590”就是想听里面关于星座和血型的内容,还一遍遍地听了后抄写下来。

高中时她买了两本与星座血型有关的厚厚的书籍,对那两本书爱不释手,闲时就翻出来分享给舍友们。

可能是因为施初莺从小到大对“人的性格为什么不一样”以及“到底是什么促使人们形成各自的性格”等这类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发现自己和方暖虽是同一个星座,性格竟差距很大,更让她想进一步研究除星座外能影响性格的因素,她从这两本书上得到的答案是:她们俩血型和部落都不一样。

施初莺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些东西不再感兴趣,当旁人煞有介事地研究讨论星座的时候,她会忍不住想笑,甚至是嗤之以鼻。

那些东西最后给施初莺的启发是:很多东西,当我们信它的时候,它则灵,不信,它就可能是个笑话。

施初莺认为,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是说只有信宗教才是有信仰,信仰的对象很广泛,比如追星族信仰明星,守财奴信仰金钱,正义感十足的人信仰正义,以家庭为重的人信仰自己的家人,外向的人信仰热闹,内向的人信仰清净……

信仰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无缥缈的,信仰也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前行的步伐,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而且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多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信仰,比如这阶段喜欢看篮球赛,下一阶段不喜欢看运动比赛了而喜欢上了安静地看书,或许我们就不知不觉中从活泼好动的人变成了文静内敛的人。

对星座这些带着玄学色彩的东西不感兴趣后,施初莺仍对“人之本性”感兴趣着,所以又喜欢上了心理学,然而她又发现,心理学对她来说,就像她的大学心理学老师对心理学的体会那样:心理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了解他人,而是自我治愈。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61_161661/c4679309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