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自心明月与一心三观
佛历三0一四(公元一九八七)年元旦闭关期间(元月一日晨间)
作者:智敏·慧华金刚上… 文章来源:菩提心2001年第1期 点击数:680 更新时间:2007-6-2
不染不住即正定
首先,当明了闭关的目的,在于改革凡夫的生灭心,为诸佛的不生不灭心。凡夫之心所以不同于诸佛,只因凡夫心心念念分别取舍,而诸佛则恒常如如不动。因此,要改革凡夫之生灭心,唯一的方法,便是对外境不染六兰,对一切事事物物不分别亦不取舍;而对内则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念,都不住着,念念安住正定,或是安住于所修持之本尊法或体性法上。
闭关之前,心理上要有所准备:首须将世间一切万缘全部放下,不要人在这儿,心里一会儿想到办公室的事,一会儿又想到家里的事,这一切都要全部放下。应当作自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到了他方净土,一心专注于佛的刹土而修,不染世尘。外不染六尘,内不住空有。
在见地上,了知自性本寂本定,本来不动,是我本有。因此在修持中,不要错用心,千万不可着意,想要让心得定,这是不了义之修持方法。有些行人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要以很勇猛精进的心,把自己的心定在哪个境上,或是教自己的心不动,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等等。这就是不明白本来不动的自性,只要放下染心,本来的清净佛性,就自然现前。何须头上安头,再加一个念头让它不动?要让它不动的念头一生,即落能所一有我这么一个人(能),去用心思让自己的心(听)不动。如此能所对立,如何证到本来?
因此,过去有位大德开示:修持佛法的人千千万万,而能够成证的人,有如风毛麟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佛的人不能无我,总是以有我这样一个人,勇猛的修心想要让自己成佛。仅此一念,就是使他不能成佛的原因。因为这一念,就使他无论怎么修,总是有我、有所,能所未泯,心有对待,就不可能契入绝对的真心,如如的实相。
因此,修心只要不染六尘,不住对待、能所,既不追忆过去,亦不计划未来,如此过去、未来都心无所住,而现在的心,也不染着六尘,既不住空、亦不住有,双离两边,这就已经是正定了,是最上乘的体性定了。千万不要再在心里想:“我要努力用心去静,去不动,要把心放在那个定上,或者将心待悟”等等。
既然自心本净,佛性本具,只因无始尘垢深重,种种颠倒迷妄,才轮回迄今,所以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在漫长的菩提道上,历劫精勤不懈者,只为离妄显真。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论转;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我们起修之前,应虔发大愿。诸佛因地,皆净修无边大愿,而圆成菩提;菩萨上求下化,亦必愿行相应,方登彼岸。故我们现在当发下大愿:“尽我形寿、尽未来际,遍度法界一切众生,倘有一众生不得度者,誓不取正觉。”而在度生之前,必须自度,因此在这四天关中,分秒都应珍惜,念念不染着,既不住空,亦不住有,不滞两边,直彰中道,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决定要在这四天当中明白本来,明白自己的真心,将凡夫心改革为菩提心。
其次,亦应籍着这四天,养成习惯:二六时中,不是修法,便是持咒。诸佛菩萨的咒语,乃是法界最奥秘的声音,是为诸佛的心声。只要依之修持,即能与诸佛之心相应。持诸佛本尊密咒,就如电视有许多频道,拨正某一频道,就能收到某台的节目,同样的,虔心持诵某本尊密咒,就能与该尊相应。莲师说:“上师密咒乃三宝与三根本之最极心要,得一切思量所及与不思量之成就。”所以持咒之功德说不能尽。倘能进一步住于本寂,如幻而持,更为殊胜。但众生污染太深,如妄念甚多,当照法本、或依假观而修。
诸位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个别的本尊,和不同的修证层次。但无论修何本尊或某一次第法,皆当多加一个月轮观想,并在关闭四日内练习纯熟。这月轮的光明,是那么清凉遍照,洗涤清净一切的五毒、尘垢、烦恼、业障,于是自心就如同月光那样清凉、无染、普照,无分别取舍,无人我得失。这个观想必须时时坚持,不可忘失。初修虽然无法见到,但只要专注不中断,慢慢这明月就隐隐地、如实地、显现在心中,时机因缘一到,心光乍显,就是悟见不生不灭的真心之时。在禅宗而言,既是透初关。
下座不可当作下课,便可以放逸。下座后更要时时观想心月。遇到任何外境,将生起分别之时,就警惕自己,不能染着六尘。倘使有什么妄念,譬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当知自心已在染,要扭转来安住真心,犹如明月一般,不为八风所转,不为人我得失、分别取舍所迷。总之,下座后更要历境验心,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心安住,如是方能符合刚刚所发之自证度生大愿。(元月一日晚间)
念念观照自心圆明
一天修持下来,我们的自性圆明是否仍在心中,或已忘记?不论忘记与否,过去已经过去,不要再去追悔;但从现在开始,大家一直记在心中。这个方法是极要紧、殊胜、方便而究竟的观想。
另外,我看到有几位略有昏沉的现象。当昏沉之时,要将双目微微睁开,轻轻摇摆身体,然后将自心的明月,由心中升到顶上,变成弯弯的蛾眉月,月上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在自己顶上照耀十方。如此观想,昏沉的感觉就会消失。
静坐的姿势要自然,不要刻意挺胸或挺腰。因为自性本是如如自在的,我们修学要随顺法性。但是也不要垂头弯腰,弯腰容易造成昏沉,挺胸则易引起烦闷。修持时心如太紧,不一会儿胸中便有一种压迫或烦恼的感觉,这时候,要暂停止修观,悠闲地看看天空,远山或风景,让心自然地放松几分钟,然后再开始修持。
修法中若有妄念流转时,就要持咒安住自心,将来修的深入时,又容易落到空无所有之中,这是偏空的定,并非究竟。真心本空本寂,净无纤尘,却又本觉本知,圆具万德。修心的初步为返闻自性,这既非用眼来看色相,亦非用耳来听声音,倘如此循声逐色,即为物所转,为尘所染。返闻应当直接用自己的心智,来观这不生不灭的佛性。但是许多人都觉得,这佛性无所倚靠捞摸,不知如何去观,似乎无从观起,因此,今天早上我就传一个极方便而究竟的方法,就是自心明月的观法。须知此月此光,即诸位自心的光明,亦为《圆觉经》所讲:“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之最殊胜修证法。故当不间断地观此心月,有如掉入万丈深潭,终日从早到晚,惟有出离深潭之念,而没有第二个念,如此念念观照自心圆明,行住坐卧都不忘失,如此精进修持,四天下来必有殊胜的悟境。
我们要抓紧每一分钟如是修持,正如显教每日晚课所诵的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若想成佛,就要依佛的方法来修、来思惟、来观想、来悲悯救度一切的有情。今天所传的自心圆明观,是初步的观法,以后看觉受如何,再传更向上的修持法。
另外,尚须提醒大家,我们虽已发起菩提大愿,但是就实际的行持而言,除了在静中修持,心心念念持咒返闻,不染六尘外,尚须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方能成佛果。六度之中的智慧度、禅定度、精进度,正是关中所修持;在座诸位皆已受戒,在持戒方面,自应时时护持本心;至于忍辱度,倘若皆能时时返闻,安住自心圆明,了达诸法如幻,则本来并无辱可受,亦无忍辱者。
唯有六度的第一布施度,在勤修体性法门中,往往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忽略。事实上,布施恰与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相应,修持体性法,最后要泯去能所,破除我、法二执,正是要依布施度的舍无量心来修持。在布施中,即可验知自心中,对于我们、法二执悭贪习性,是否仍然深固?倘一个人对身外之物尚不肯舍去,又怎能舍去心中的我执,空五蕴、净六尘,而悟见本来呢?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舍他人,度他短暂困难。法施是以清净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或者护持精舍弘扬佛法,或是发心兴建道场、关房,成就菩萨;或印经书咒轮,令众生蒙益;以及修法持咒,令众生离苦得乐。其次无畏施,乃指为有情作依怙,领有情远离恐怖而得安乐,例如即将杀之畜生,或鸡鸭鱼虾,买来放生,或是修施食法令一切鬼神得到饱满,远离怖畏,乘食之力往往净土等皆是。布施时应当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之物,亦即三轮体空而蝣 ,方为无相布施。
大家既然真实发心修持,放弃了假期,舍弃了和家人的团聚,以及种种的世法,至此闭关,当知应以心为关,而非以门为关。若月轮在心,就在闭心关,忘失月轮就已出来。此乃悟见本来的最胜方便。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
作者:智敏·慧华金刚上… 文章来源:网莲 点击数:1111 更新时间:2006-12-12
凡种种相,包括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房屋、车辆,及情世间的人物、动物、和一切六道众生,这一切一切,均以“相”来形容。而这一切相,皆由本空本寂的自心所显。因此,只要恒常地观此本空本寂的心,或者是光明遍照的心,则自然而然对外界一切相都不住着,照了诸相悉如梦幻,此即是假观。更进一层,不但不住一切相,连自己的心念也不住,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心念,都一概不住着,如此内不住心念,就是空观。即不住有、又不滞空,双超空有或空有圆触的时候,即为中观。这也称之为“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无论在静中或是动中都应修持。在动中可依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而起用。如何是三十六对呢?譬如说看到一切色相时,即可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均由自心本空本寂之本体所现,心性虽然空寂,却有能显法界一切有相的事物,而一切有相事物虽林林总总林立在法界,亦无非是由本空本寂之心如幻而显。如是了知,便契入“非有非空”的境界。空有同时,双离两边,而显中道。
又如见到法界一切的动相棗世间一切相皆在动中,即使如金属那般坚固物质,其中的原子仍是在不断地分化,亦是在动的--即当了知:动相是因静相所显,若无动相,就分不出何者为动、何者不动。其他例如吾人心中的一切美丑、爱恶以及一切的愚智、贵贱等等,均用此对法,见到此边,同时便亦见到另一边,而达两边不住、中亦不立之境。譬如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不免为之心动,便当了知虽然十分美丽,却如幻而显,由自性本空而显,虽然娇美动人,百年之后,仍是一堆白骨,如此一观,就不住美丑两头,遣立同时,既不住于她的外相,亦不住于自己的心念时,就自然入于中观,到了不取不舍、不分别的境界。苟能如此,则一切语默动静,皆不为缚,而起妙用,黄花翠竹,无非般若,对于一切法都如是称性而修,不分别取舍而安住中道,这便是在动中修持 “一心三观”的方法。
那么在静中要如何入中观呢?只要知能持咒及能观光明的心本来空寂,这就是空观;所持的咒、所放的光、以及所度的众生,皆如幻而度,即是假观;当空假都不住,就如《金刚经》所说:“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中观的境界。因为众生本非实有,虽度亦如幻而度,以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最后成如如之佛。讲到这里,就想到我的师父华藏上师,当初就把我一首偈子中“如幻之佛”改为“如如”之佛,令我非常受用。因为佛具足三身,佛的法身本非幻有,应当是“如如之佛”,义为犹如真如之佛,佛即真如故。
刚才所讲,是“一心三观”在动中的修持。现在讲“一心三身”,即法、报、化三身。自心不动的本体是法身,明白觉了的心是报身,能够分别种种的心是化身,这就是一心三身,本自具足。
凡一切相、一切念,乃至所修一切法,皆由自心所显,都虚幻不实;而用来度生所用的一切息、增、怀、诛种种法门,亦由自性本体所显;我们从皈依起修,到今天共聚闭关,亦是如幻而现。《圆觉经》云:“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如是可知,连佛的净土都是如幻地生、如幻地灭,何况秽土众生?又云:“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即是说,诸佛以法界如海一般深广的智慧,照了这宇宙形形**的现象、心识,犹如虚空,犹如梦幻,凡所有相皆是佛性流露,这便是诸佛随顺法性。由此当知:一切人、天、声闻、缘觉、乃至菩提的修持方法,更无超越此“照了法界诸相,菩萨道中一切自度度他事业,皆由自心如幻而显,本来空寂,毕竟归于空寂”的方法。凡于持咒而又不忘自心圆明时,即承本法脉历代传承祖师灌顶加持,消除垢执习气及无始业障之时。故此究竟了义的殊胜方便,不可等闲视之。
修持较深入时,经常会有明点现前,此明点乃是束六和合为一精明的现象。所谓束六和合,即我们见色时不被色所缚,闻声时亦不为声所染,乃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染六尘的时侯,自然地就会有一个自性的光明明点现前。另外还有一种生理上的明点,为人体的**,这在密法上是非常要紧的,尽量不可漏失。当然,我们都是在家居士,不能全免,但当加以节制,倘若损耗过多,自性明点就不容易显现,不能速证菩提。所以平常的饮食要清淡,睡眠最好是床板,上面铺棉垫,盖薄薄的被子,不可太暖。早上一醒就马上起床,发自己的大愿,不要老窝在热被里。孔子说:“食色性也”,人所不免,所以在冲动的时候,要马上起床,摄心正念,持咒修法,并将自己的明月安住到头上,观想诸佛的光明向脑部灌注,并且摩檫双掌日月轮发势,按摩头部和双目,因为这时正是肾亏之时,所以双目亦必须按摩,这样就可以把注意力从下部移向脑部。同时亦可收到返精补脑、延年益寿的效果,自性光明也就容易显现。诸位,学佛本是大丈夫所为,必须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如此才望此生有所成就。
讲到成就,就不得不提到积聚福智资量。关于智德,我们都晓得要修心法。而福德方面,就是心心念念都要利益别人,利益有情,但用此心,就决然成证。修行者倘若福德不够,即使万分精勤,往往易落到空边,而长住空定,或遭各种障碍。福德深厚的人,觉受不断增长,自然悟本皈元而显现自性。但如弯曲心多的人,心中充满了机诈,离平直的佛心太远,根本连空定也入不得,更别说证悟自性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除了安住本体,就当利益群众,愿行相应,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菩提。
在修持途中,往往会有许多禅病出现,如《楞严经》中所说五十种阴魔,其中虽然有的是小乘果位的境界,但是我们立志成就无上菩提,小乘的境界亦不需住着。五十种阴魔虽多,只要两个字就能免除一切阴魔之留碍,就是“不住”。凡一切相现前,知为空幻,即使诸佛现前,亦不住着。因为即使是佛身亲临,亦不免为应化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连佛亦不住,如此则可免一切的阴魔。
待会灌顶时,智敏上师与我将送诸位每人一串手珠,希望诸位时时不离自己的手,随时随刻摄心修持。这难得的闭关胜会,虽然即将圆满,但智敏上师和我对诸位关怀和期盼的心,是永远没有终尽的。希望下一次闭关,能与诸位再度共聚。更愿我们今后生生世世能再相逢。
在各位出关之前,让我们共同发愿,来圆满本次的闭关:
一、我今发心,愿令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圆证菩提,从今以后,念念安住正定,修持正法,念念相续,不令间断。
二、愿尽形寿,直修无上心法,不着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佛菩萨,但愿与法界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愿尽行寿、尽未来际,度尽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虚空有尽,我愿无尽,虚空无尽,我愿无尽。
以下自己可以再加各别的胜愿,并每日持诵,以期圆满。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1_11326/c370320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