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动漫 > 九郎资料集 > 003 风水学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风水学(1)

    --------------------------------------------------------------------------------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各种各样的天性,其中包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就像候鸟南飞一样,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从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对聚落位置的选择,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选址,乃至每一栋建筑的选址,无不体现着我们的祖先们对居住实践的经验总结。古代产生的风水学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经验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对我们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于是它被认为是“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都市意象》)。

    什么是风水?

    许多人认为,风水就是“藏风得水”,这是很片面的。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是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实践的经验总结。

    1.1 风水是一种世界观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句话:“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这句话把“气”与“形”解释为“内气”与“外气”,二者“相乘”形成风水。“气”指的就是比较抽象的物质,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较具象的物质(在下文将有详细论述)。而风水中的“气”,原本应该写做“炁”。上述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炁=内气+外气”,或“炁=气+形”。可见,“气”与“形”是风水学中的基本要素——“炁”的两个方面,即抽象物质和具象物质。而“炁”的这两个方面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世界万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风水学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是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具有一般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我国古代先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封建社会里,仅能对他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无法进一步去研究探讨风水学更深一层次或者本质上的东西,进而达到准确的理性认识,或者说他们的理性认识不彻底。这就不可避免的使风水学存在着主观臆测的部分。而我们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应当认识到,风水学在去除这些主观臆测的部分之后,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被当今的科学技术所解释,这就决定了风水学具有科学性的一面。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吉凶观也使文化方面的一部分内容渗透到风水学中来。由于人们盲目的、过分的、错误的依赖风水,导致它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还具有迷信性,即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二重性。如何批判地继承风水学,发扬其科学性,正确认识其迷信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研究和学习风水学的首要任务。

    1.2 风水的本质

    风水学来源于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实践,其目的在于“趋吉避凶”。我们古代先民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在生活中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这些方法与手段经过人们的系统化之后便形成了是风水学。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论理学、美学于一体”(《风水与城市》)。可见,风水学的科学性是综合了多种现代科学的综合科学性,这与现代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相一致。但从其自身来说, 它的本质还是对“炁”的科学认识和利用。

    “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1987年美国罗丝巴哈小姐著《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说道:“气是风水学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中的全部。”这里的“气”其实指的是“炁”。由于“形”为我们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相对来说更容易了解,所以对“气”的认识和把握就成为风水学的关键。同时“气”字将“炁”字的替换也导致人们将对风水学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气”上。

    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气”的影响。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气”本身是有吉凶之分的,同时,“气”对人的影响也是有吉凶之分的。“趋吉避凶”就是使人们受到“气”的影响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吉”而不是“凶”。那么,怎样才能利用“气”,甚至改变它,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呢?

    中国的风水流派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两派。“形势法”又叫“峦头法”,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证方位;而“理气法”则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又分出许多子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宫九星法”、“截路分房法”、“二十四山法”、“九宫飞星法”等。“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型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形法”相对于“理法”来说,更为宏观一些,因为它服务的单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城市;“理法”则更为具体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目的不变,那就是“趋吉避凶”,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对风水学中的具有科学性方面加以利用。

    1.3 “风”、“水”本对立

    “风水”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最早见于《葬书》(晋·郭璞)。书中说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是“散气”的,“水”是“聚气”的。这就是“气”与“形”的基本辨证关系。所以,“风”与“水”在风水学中的作用是相互对立的。只要聚住了“气”,使之不散,那么“气”就会更多的作用于人体,产生所谓的“吉”、“凶”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藏风”与“得水”是风水学的两个一般原则。正确与错误认识“气”与“形”的辨证关系是导致风水具有科学性和迷信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1.4 “吉”与“凶”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总是对立存在的,没有“吉”也无所谓“凶”。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为“吉”,反之,为“凶”。“吉”与“凶”来源于人的心理判断,人的心理判断依据又来源于人在生活中与外界的物质接触总结的经验,来源于人类朴素的生活实践。首先是人们要满足防御心理,其次人们要满足吉祥的心理,再次是对人类追求“满意的生态环境”心理的满足。当一条笔直的大道直接通向一所住宅的房门时,我们则说这个房子受到了煞气的冲撞,是不吉的。可是凡尔塞宫前笔直的大道难道也受到了煞气的冲撞吗?不是。可见,“吉”与“凶”的定义还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取决于人们的思想上的侧重方面。但如果过分依赖风水,错误的认识风水,就会导致我们忽视其科学性,而就使风水学偏重于迷信的一面。这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里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区分科学性与迷信性。

    在风水学中,“气”是分吉凶的,能聚住“吉气”、散去“凶气”为吉,聚住“凶气”、散去“吉气”为凶。比如说,当我们居住的房子里面不通风时,可以说聚住了 “气”,但是,当人长时间居住在这种不通风的房子里面,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容易导致人的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是对人的健康有害的。这种情况下的“气”当然是“凶”的,需要有风来不断的把新鲜空气吹入房子里面,才能够获得“吉”的效果。再比如说我国西北重镇兰州,地形状况很好,在风水学上看既藏了风又得了水,可是由于市内石油业、化工业、冶金业的污染,空气质量相当差,在国际上排名倒数第二。这是因为市内的风速为0~1米/秒,属于静流风,空气中的污染物排不出去(见图2)。对市内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干扰。这时的“气”仍然是“凶”的,需要有风把这种“凶气”散掉,

    兰州市静流风分析 才能够达到“吉”的效果。

    可见,风水学就是通过对“气”与“形”的辨证关系的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更长久的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只有探索自然,通过利用科学手段来了解自然,进而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才是风水学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说,风水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科学性的一面,至于它迷信性的一面则是立足于科学性之上,对其科学性的错误理解而造成的。

    “气”的概念

    “气”既然是对风水学研究的重点,那么,什么是“气”?“气”又具有什么特性呢?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气”的科学性做一番探讨。

    2.1 什么是“气”?

    “气”是中华传统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历代哲人的理论思维中,其内涵与外延不断被发展而变得非常宽泛,凡所有学术,也无不引申应用并各有不同的取义。而在风水学中讲的“气”,几乎包含了它的所有含义并有所发挥。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葬书》)

    “夫山者宣也,其气刚;川者流也,其气柔;刚柔相荡而地道立矣。”(《葬经翼》)

    “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青乌先生葬经》)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国三大干龙总揽之图 ……

    2.1.1 “气”是大自然的本质

    古语有云:“气之所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阴阳宅》)我国古代解释世间万物的形成是一个“化始——化机——化成”的过程。我们的祖先认为世界本是一团混沌之气,慢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成为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浊气形成了山、川、江、河等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我们至今还有“天气”、“地气”、

    地下岩层出现褶皱 “天象”、“地形”等说法。

    2.1.2 “气”是大自然中的能量

    我们都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大陆板块漂移的结果,在现代科学来看,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的,重要的造山带是西北的昆仑山东部一带。[在古代风水学中,就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山脉的祖脉,一切山脉都是由昆仑山发脉,中国被分为三条干龙(长江以南、长江黄河中间、黄河以

    地下岩层出现断裂 北)。见图3]。

    由于板块的挤压,地下岩层就会形成褶皱、断裂带(见图4、5),等地质状况,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我们知道能量守恒,所释放的能量就转化为温度、电能、生物能等其他的形式,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进而作用于人体,通过微妙的能量变化而影响到人的情绪,身体状况等的变化。人们就始终在这种能量的变化影响之下寻求一种动态的、与自然变化相一致的和谐,以期达到长久的生存繁衍。

    2.1.3 “气”是人类生存的本质需要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风水学经典《阳宅十书》的开篇第一句就讲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为什么?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大地山川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物,建房子的木头等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我们从历史上分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爱琴海等凡是先进文明的地区,都是靠近水源的。这就是所谓的气“界水则止”,有水的地方就“聚”住了气,这是人 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结果,是人类对生存的本质需求。现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而我国东北的松花江三角洲流域原本经济、工业也非常发达,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松花江流域部分地区还曾经出现了断流,这与该三角洲经济状况的逐渐落后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有的学者对国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华盛顿等也作了相应的风水评价,发现这些大城市的格局也都符合风水的基本要求。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文化异同, 人类对生存的本质需要是相同的,在风水学里,这就是“气”。

    2.1.4 “气”是人精神方面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精气神”是一个生命是否有活力的体现。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喜气洋洋”、“秀气”、“气质”、“才气”、“晦气”等词,这里的“气”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在人们达到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之后,就会有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指人的心理需求。它来源于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时的经历和在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当然也不能够排除人们凭空臆测的唯心的部分。于是,先民们就把地理江河的外形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命名,如笔架山,华盖山、文笔山、玉几山等,以此达到他们内心对于“吉”的渴望。安徽的马鞍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2.2 “气”的性质

    2.1.5 “气”是一种微波

    美国的两位射电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微波,它是不受任何外界条件影响而减弱的,同时,它又影响着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科学家们还发现,动物的脚掌、手掌、脸等部位和植物的叶片等弧形部位就像电视天线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这种波,从而影响着自身。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波反映为肉眼一般看不到的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这种微波被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它的发现被称作“开启了探讨宇宙整体物性演化的大门”。有的科学家就认为,这个波就是风水学中的“气”。

    2.2.2 一切物体均有“气”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在物理学上则表现为万有引力定律。当一个物质自身周围的“气”以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之后,就构成了“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气场”这个词,人们利用红外线及自然界中其他的物质所散发的微波发明了遥感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这也是对“气”的利用。练气功的人有一门功夫叫“采气”,认为气功大师周围的“气场”很强,而其他人或事物的“气场”很弱,则说明人也象自然界中其他物质一样,自身向外发散微波与能量,红外线测温仪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工作的,当人体的微波与自然界中的微波近似一致时,人与自然就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和谐,达到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境界。

    风水学(2)

    2.2.3 “气”有走向、分等级

    山是有走向的,风水学认为,“气”沿着山的走向也有走向。“地理五诀”中的“龙”(就是指山),被分成了祖山、少祖山、靠山等不同等级。风水学认为全世界的山脉是从昆仑山发脉,在中国分布有三条“干龙”,每条“干龙”上又分有各种等级的“支龙”、“小龙”等。(“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龙肢四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 《撼龙经》)“气”自祖山发脉,又分到不同的少祖山、靠山等,随着山的等级的递减,“气”的等级也逐级递减,呈现一个树形结构。

    2.2.4 “气”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性质

    这里的“气”主要是对于“地气”而言,不同的地区地下岩层的构造也不尽相同,导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土壤里也含有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综合作用而产生因地而异的地方性植物、动物等。进一步影响到人的长相特征、生活习惯、风俗、地方病等等。比如说紫云英茂盛的地方富含金矿,地下含铅量太多会导致人的骨骼变的脆弱,水中含氟量过高的地区人牙齿、头发都比较黄等地方病,这也是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性质的“气”所导致的结果。

    2.2.5 “气”具有依附性

    前面说过,“气”是一种微波,是有走向并且分等级的,那么,它必然具有依附于山体、水体的性质。此时的山体、水体、作为“气”的一种介质,对“气”具有一种“运输”的作用,同时,“气”又作用与反作用于山体、水体,进而对人体发生影响和为人们所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简简单单的一个“气”字,代表了不同的方面的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与现代科学中的地质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甚至量子物理学有关,具有多元化的性质,通过“气”所具有的多种不同性质的多样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气”的科学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学科的现代科学所综合性质,这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哲学中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风水学中认为世界统一于“炁”,表现为不同表象的“气”、“形”,而“气”与“形”又具有不同的种类与性质]。它体现着一种理念——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强调人是依赖于自然,反作用于自然的。人作为有机的自然界中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应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把人类真正的,更好的融于自然之中,使人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境界。而风水学的科学性的部分就是在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尊重这一规律,并且加以利用,同时,错误的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者在认识规律时不能够正确对待,发挥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风水学具有迷信的部分。

    有关于“形”

    物质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通过运动构成的,由于其它各种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事物也不尽相同。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原子、中子、电子等颗粒,由组织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外形;至于如何组织就是道家所说的“玄”、“道”等概念,即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由“气”转化而来的“形”, 至于不同的“形”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推断和设想,然后论证。“形”是“气”受到“道”的作用之后的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函数关系:既有值域“气”,又有定义域“形”,对应法则是“道”、“玄”,同时,“形”又是“气”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形”的特征来分析“气”的特性。

    “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葬经翼》)

    “势远形深者,气之府也……势促形散者,气之衰也。”(《管氏地理指蒙》)

    前面说过,“气”具有依附性,它是寄托于“形”的,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形”是“气”的体现,“气”又受到“形”的影响,如果“形”改变了,那么“气”也就随之相应的改变。古人们在科技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对“形”的观察来探索、推断“气”的性质,这就难免给“气”与“形”带来一定的神秘感,当我们揭开它的这一层面纱之后,剩下的只是我们祖先们对大自然探索的科学

    最佳地址的选择 总结和经验结晶。

    “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何祚麻《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在明末清初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论气·气形》篇中说道:“盈天地皆气也”、“由气而化形,形返于气”。可见,“气”与“形”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的假设:

    “气” 是空间中的各种粒子在一种“游离态”下的表现,当受到一定的外界与自身条件所影响时,这些粒子就以一定的结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形”;同时,“形”也不断的向“气”转化,这种转化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如我们所熟知的镭、钋等元素具有放射性,还有物质由固态和液态向气态的转化等。那么“气”与“形”二者本身就存在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古代的先人已经有这种想法了:

    “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气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青囊海角经》)

    “形者神气之舍,神者形气之主。形气非神,块然一物;神非形气,茫然无归。”(《地理人子须知》)

    ……

    “形”是“气”的载体,是“气”的表现形式;“气”通过“形”表现,并受到“形”的制约。与风水学相关的现代科学主要就是对“形”的研究。

    我国先民们把地形总结为“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是对人们居住环境的一种科学的高度概括。人们在追求与“地理五诀”达成和谐统一,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与大自然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统一。

    3.1 龙

    “龙者何?山脉也。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 (《周易阴阳宅》)。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也是有“龙”的。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撼龙经》)。从地质构造来看,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我们 的成语里也有“来龙去脉”的说法,可见,“龙”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走向和“龙脉”一致。“龙”也分吉凶,吉龙为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真龙”,能够迎气生气。凶龙为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老龙”、“死龙”,迎接到的气也是不好的凶气。我们通常都说“青山绿水”,“青”就是指山的绿化状况。山上有大量的树木就称为“青山”,树木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没有树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青山绿水”变成“穷山恶水”。山体出现冲沟、滑坡、崩塌等不利于建设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风水学认为,“龙”不能断,“龙”断则“气”断。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断处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良的地质状况,是不宜建造房屋的。进一步说,地下岩土层的结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可见,所谓“龙”,就是指我们在建设中所提到的工程地质条件,风水学中对“龙”的研究其实就是现代科学中地质科学的一部分。

    3.2 “穴”与“明堂”

    “穴”是“气”随着“龙”而来所聚集的点,“明堂”才是我们所选择适合我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地点,“古之地理家,以穴前之地名之曰‘明堂’”(《周易阴阳宅》)。它是指“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处。而“穴”则往往成为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地点,利于“气”的集聚。“穴”与“明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穴”起到了一个“控制点”的作用,是明堂的前提。“明堂”的位置也符合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边缘效应”。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明山与水能够提供给人类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近水,则有了生命的保障;近山,则提供给人类各种食物。不能离山太远或离水太远,这也是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道”的体现。上海浦东的陆家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浦江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流过,成为传统风水学中的“玉带水”模式,后建立起的众高楼围绕着一个中心绿地,这个中心绿地就可以认为是“明堂”的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典型的“聚气”的模式。从城市经营的角度来看,它改善了小区域的环境,从而增加了其周围土地的经济价值。“穴”与“明堂”的选择其实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选址科学,需要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3 砂

    “砂者,穴之前后、左右山也。”(《周易阴阳宅》)“砂”是构成穴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风水学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兽来命名穴场周围的砂山: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并配以五行学说对砂山所构成的环境做出逻辑的分析判断。风水学的原则是尽可能利用好的地形建设,对于一些不好的地形环境条件做出相应的改造。这里对地形的考虑就涉及到日照、气候、土壤、风向等要素,与现代科学提倡的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吻合。

    “《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黄帝陵之风水砂山意象 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地理人子须知》)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风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镇山)之外,左右两侧还应该有起护卫作用的山,使整个穴场成兜抱状,来挡住“风”对气场的破坏,达到更好的聚气作用,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时也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些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图7为黄帝陵的风水砂山的意象,图中的“四神兽”只是从形方面来说,并非是从方位的角度来说的。)

    3.4 水

    “水者,龙之血脉。穴外之气,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明其止。” (《周易阴阳宅》)风水学认为,气也是随着水而走的,有水必有气。在现实生活中,人对水的依赖也超出于对山的依赖,“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故民间一些地区仍有“阴宅(坟墓)重山,阳宅(房屋)重水”的说法。水的走向,就是“气”的走向。而“气”又是和水的走向相同的。 “气”是贯通于水的,水的流动带动“气”的流动。而不同的水所聚到的“气”所具有的性质也是不同的。水质清明,味觉甘甜为吉;水质浊暗,味觉苦涩为凶。水质的不同,即水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时,水的性质表现也有所不同,水质良好的地区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等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好,而有的地区人们患有地方病也与水质有关。

    水还具有交通的作用,不论古今中外、内河外海,凡是具有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的城市,经济都比较发达。在城市中,道路也被风水家们当作水来看待,凡是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也较一般地区发达,从历史上看,各个城市的发展无不与交通的发达程度相关。前面已经说过,山能够提供给人们必要的生存资料,这也正好体现了民间流传的“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说法。

    水对人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选址时尽量选在河道的凸岸,而不选在河道的凹岸,是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别的文献里已经说的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3.5 向

    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体,随着参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故不能单纯的说某一物体的方位是“xx”向。在风水家们利用罗经(罗盘)进行选址,或是对某建筑进行定向分金时,就是以其手中的罗盘建立起一个相对的坐标系,从而对穴场进行一些逻辑性的、适用性的分析和评价。看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聚气”的要求,即整个穴场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要。

    以某一栋建筑单体来说,日照和通风是必须满足的,满足了则为“吉”,反之则为“凶”。我们知道,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略有偏差。在我国,南方地区炎热,日照条件很容易满足,由于潮湿,通风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同时要避免过分的日照,故以南偏东15?为吉;而北方地区因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所以尽量要争取“热轴”的方向(即南偏西15?)来获得热量为吉。进一步说,我国位于北半球,“负阴抱阳”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样的“负阴抱阳”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

    可见,朝向的吉凶选择也是从人的根本生存需要来说的,其本质就是对天文、地磁的选择,所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水模式,不能一成不变。

    其他

    综上所述,风水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其中一些理念被提炼出来成为目前世界上学术界的许多门类。

    风水学尊重天地,有“天为父,地为母”的理念,西方学者称为“环境伦理学”;风水学认为宇宙大地有机,追求“人地和谐”、“天人合一”,成为今天社会向我们的号召;

    “有机建筑”理论和风水文化在理念上的近似相同;

    风水理论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

    现在我们在工作与学习当中,对那些传统的文化置之不理,甚至以偏概全不加选择的批判,这是对我们祖先的一种不尊重,是对我们民族的背叛。我们应当在现在的学习与工作之中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理念,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伪存真。让它们的科学性和唯物性浮出水面。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1_11326/c370313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